一套产品评估指标,让产品理论落地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对于我们做产品的人来说,最痛苦的点,可能就是产品做出来之后,被客户喷“使用繁琐,体验太差”,被老板DISS“你的产品切不到痛点”。 诚然,一个产品好不好,不能凭产品经理的个人喜好,也不能由于极个别的用户反馈,而对产品当前的状况进行全盘否定。 我们从产品入行的时候,就被行内大咖教育,做产品要做“刚需、高频、痛点”。但是却从没有人去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观测数据去验证我们做的东西是否是满足这三个核心要点。 本文旨在帮助产品经理们建立较为完善的数据指标评估体系,更好地帮助产品功能的优化和迭代。 首先,请容许我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对“刚需、高频、痛点”做些定义:
那么评估指标怎么定? 主要就是下面这一句话:刚需看渗透、高频看人次、痛点看能耗。 一、刚需看渗透渗透率原本是市场营销中的一个概念,指企业的实际销售量在市场潜量中的百分率。但是,我们可以将使用范围进行衍生,大到行业覆盖度,小到产品中的某个功能特性。 比如,互联网渗透率是指使用互联网的网民与总人口数之比,用于表达互联网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的程度。 而对于某个APP产品来说,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功能渗透率”,是指当前使用该功能的人数占整体使用产品的人数比例。这个指标可以较为客观地反应出当前功能对于使用产品的人群的覆盖度,功能渗透率越高,则说明该功能是当前用户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即当前产品形态下的大部分用户刚需。 以一款教育APP为例,这个产品中主要包括看资讯、听课程、做题库等产品特性,相关的产品功能渗透率如下: 从数据中我们就不难发现:10个人来使用该产品,7个人看资讯,2个人听课程,1个人做题库——看资讯这个功能点能覆盖到大部分的用户。 而对于一款教育产品来讲,其最终目标是帮助用户拿证过题考试的,所以这个数据结果乍一看是反常识的。我们大部分人会认为结构化的课程才应该是用户最需要的内容及功能,有些颠覆我们的认知。 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做些反思了。有可能是功能刚上线,知悉的用户数量不多;也有可能是上线运营乏力,还有可能是内容不够给力;又或者是产品交互体验不行,技术老是出BUG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具体的下钻分析。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还是以教育类APP为例,可以得到以下的图解: 总之。如果数据展示出来,发现理想和现实中有落差,那我们就要不断找原因,不断调优,持续逼近理想的最优解。 二、高频看人次人次是指用户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重复出现的行为次数。 普通人可能一辈子就买一次房,十年去换一部车,他们在人生的尺度上其实是个低频的。但是,在你要买车的前三个月的时候,你选车的需求被激发,每天看各类购车资讯的行为又变成了短时间的高频需求了。 所以,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不能脱离场景去说这个。 我们来看一个支付宝的经典案例:
时至今日,支付宝已经不断扩宽它的使用场景,支付宝及其本地钱包合作伙伴已经服务超12亿的全球用户,俨然成为我们手机里面的超级工具APP。就算我们不是每天都去淘宝网购物,生活中的线下支付每天也必然会使用1次或多次支付宝,可能是点外卖,可能是便利店的结算,又或者是公交车刷码。 支付宝的发展史就是低频工具型APP最好的逆袭,不断渗透到各个可以使用支付的场景中。网上购物也许是个低频的场景,但是线上线下的各类交易中的支付就是一个高频的场景;每天,全世界各地都在发生着各种交易,小到在学校门口买2元钱的汽水,大到购买万元的笔记本电脑。 这些一旦全部聚集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操作,那将是一个非常海量的数字。 那么关于人次的指标一般都有哪些呢? 以刚才的那款教育APP为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功能在相同的时间区间里面,它们的频次是不一样。同样一个功能在不同的时间区间里面,按天看、按周看、按月度看,频次也都是不一样的。 这款APP主要提供看资讯、听课程、做题库等产品特性,相关数据如下: (编辑:重庆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