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行」闭门会为例,怎么用「用户标签系统」做精细化运营?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1. 案例先来看一个案例,「在行」2019年7月14日的一次针对高价值用户做了一个「私域流量与增长主题闭门会」。我们在确定用户的时候,设定了一些条件:
最终我们得到了59人的名单,作为测试,我们定向推送了个人短信(不是系统短信),短信邀请各位用户填写一个表单,并告知我们会在表单中筛选一部分用户参加「在行私域流量闭门会」,出奇的精准和出奇的反馈,我们得到了差不多13.6%的填单反馈(各位朋友想想日常运营不到1%的短信营销内容打开率,再对比下我们这次短信里面要求用户填单的填单率,就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了)。 最终我们选择了5人参与闭门会——对的,为了控制用户质量和输出内容。结果我们确实找到了在行可爱的用户,每个人深入准备(甚至做ppt),当天下午2点到5点有节奏的脑暴和碰撞产生很好的内容,内容本身也能反哺在行的运营工作。 为什么是个人短信而不是系统短信? 我们都知道收到一个106开头的短信时候你的心态,更多人选择了忽略、点掉、不看。 如果说我们认为这次运营触达动作是有价值的内容,那么我们就要让用户以不同的方式被触达到。 试想下你在一堆106的营销短信中突然看到了一个186、156、139的真人个人号码给你发了长篇大论之后的心情?——我在后来采访参加活动的目标用户对于收到短信时候的想法、是否会感觉打扰,他说“我认为你给我的短信是信息,而不是广告打扰”。 这就是精准定位用户、选对正确的触达方式的意义。 2. 用户标签系统的维度2.1 为什么要做多维用户标签系统?两个原因,首先,为了达到把前面精准运营效果系统化、模式化的目标,我们需要把筛选用户的这个能力加强。 其次,2019年7月的时间节点,互联网已经没有便宜流量,更多人开始谈论私域流量,但是市面更多的探讨,让人们把「私域流量」四个字和微商、疯狂群控挂钩。 在行客单价500+元,更是很难获得便宜的付费用户流量,与其说在行私域流量,还不如说我们应该更重视每一个获得的用户、深耕细作他们——一个愿意在见到你之后花500元来体验的用户,给我一个不去深爱的理由! 2018年之前在行做过很多用户画像,但是那都是静态的一个特征表述,实际每一个用户都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怎么能够在人群层面定位不同的用户、表述他们的特点、并在实际使用过程有针对性的运营动作?这成为了本次在行做多维用户标签系统的意义。 这更是一个动态用户画像工具。标签系统包括了用户个人特点的方方面面,包括用户旅程活跃情况、RFM属性、约见行家的兴趣偏好、人口统计信息和用户身份信息、搜索偏好等等。 多维标签系统的魅力在于,基于一条线“用户旅程”的动态数据,加入了用户生命周期中的各种维度数据,多维交叉出有血有肉的用户形象。 2.2 用户旅程阶段这个标签标注了用户使用在行所处的阶段,根据在行产品的特点,我们把用户旅程分成三个大阶段:注册用户、潜在交易用户、交易用户。而每一个阶段又细分几个阶段。而单独拆解用户旅程的标签并按照流程来看,能够帮助我们知道处于各个旅程阶段分别有多少用户。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用户,做不同的动作:比如对于一直处在注册点击了行家页的「一键约聊」但迟迟没有下单,我们就可以跟进这个销售线索。
2.3 RFM属性Recency最近一次购买、Frequency交易的频次、Monetary value总交易额贡献度,这是对于交易用户进行细分和拆解的几个重要点。利用这几个维度,我们可以更了解已交易用户的交易特征,在做针对性运营的时候分清楚权重和主次。 2.4 兴趣偏好用户对什么领域的话题和行家感兴趣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通过一个算法,把用户重要的动作呈现出来的兴趣偏好数据化,最终给到一个标签+分值的呈现(如法律服务4.5,房地产3.8)。 具体讲,用户的下单、收藏、浏览等行为,能够告知我们他们对什么内容更感兴趣。结合RFM值,这个用户是不是更有血有肉? 2.5 活跃情况(编辑:重庆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